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2015年11月06日 00:00 新闻中心 夏小童 褚睿鸿 袁新 石钰 点击:[]

    10月30日,由西南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中国铁路总公司、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大力支持的“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论坛中,国家战略研究、高铁行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为“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与区域合作献计献策。

 

 

    上午9时,开幕式隆重举行。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何江川处长,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刘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刘华芹,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研究员武雅斌,光明日报社副总编刘伟,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东升,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侨办副主任李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部教授、少将乔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成都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陈蛇,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钟成,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扈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域中心治理部区域项目主任Patrick,波兰罗滋省及罗滋市政府驻成都局代表处首席代表伊莎贝拉,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校长徐飞,以及相关单位嘉宾、高校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党委副书记桂富强主持。

 

 

    开幕式上,学校党委书记王顺洪代表共同主办方之一的西南交通大学、代表徐飞校长表示了最诚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他表示,西南交大已经成为中国高铁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高铁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乘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西南交通大学将继续为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为中国高铁的承建规划与实施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局无疑是中国高铁发展的最大实践者、最大的推动力和最大的贡献者,学校及广大的铁路工作者对他们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崛起的担当和努力发展中国高铁的精神深感钦佩。王顺洪表示,衷心地希望铁总、国家铁路局能继续领导、带领学校在“高铁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大、更多、更好的作用。同时,他希望各位来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推进好、推动好“一带一路”战略,并在这次论坛上贡献自己的智慧。

 

 

    在简要介绍成都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东升提到,当前成都面临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政策和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实践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正着力加快启动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工作计划,积极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高铁网,进一步推动成都加快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高铁的发展过程中,西南交通大学功不可没。”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认为,中国高铁是中国的荣耀名片,是制造密集到技术密集的典型代表。《光明日报》邀请了大批专家学者,从地理、经济、战略发展多方面解读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思想。“高铁改变了中国,高铁也会改变世界”,他表示,《光明日报》接下来会与西南交大一样积极关注高铁发展,并且一如既往地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竭尽全力。

 

 

    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何江川处长在致辞中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产能合作与“高铁走出去”的关系。他认为“一带一路”与产能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与亮点。“一带一路”战略与产能合作为中国高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以高铁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具备有优势的技术等“内功”和进行精密的市场调研等“外功”。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钟成介绍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近几年的工作进展,及“一带一路”中欧铁路大通道的建设。近几年,中国高铁发展迅猛,增加了很多高速列车车次,大力发展经济快速绿色的高铁建设。他表示,在今后的时间,中国铁路总公司会立足当前的优势,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努力,把中国高铁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

 

 

    “这次论坛对于成都市、四川省,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域中心治理部区域项目主任Patrick Duong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会丢下任何一个国家,并且,在这条经济贸易走廊上将开展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与联合国一贯致力于平等和消除贫困相契合。成都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金融、社会服务、行政化的战略措施等方面的作为都让人瞩目,作为“一带一路”的中心城市之一,更有必要与其他城市分享经验。

 

 

    主旨演讲环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刘华芹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研究”为题作了演讲。刘华芹开门见山地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是一种周边经济战略、一种新的泛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不设标准,没有门槛,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参与,这种双边+多边+区域的混合合作模式是我们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体现。”她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内涵、实际构想讲述了新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问题。她提到,“一带一路”战略的亮点在于它将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理念与丝绸之路的文化相结合,使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融合在了一起,这也是其主要内涵。在讲述“一带一路”实际构想时,刘华芹指出,目前这一战略实施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64个国家大范围推动区域合作挑战极大等。最后,她以成都、宁波为例从城市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方面进行了讲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部教授、少将乔良作了题为“从大国博弈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演讲。乔良提到,中国高铁将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第一支矛,但中国的“一带一路”怎么走,应当认真思考。他分析了近日美“拉森号”驱逐舰硬闯中国南海以及一系列美国台前幕后表现出的不友好动作背后的企图:试图恶化中国经济环境,迫使投资企业撤出中国,使资本回流美国。他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会加快美元全球霸权的解体,美国的这种模式也必然引起自身的衰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际上是中国全球化的初始阶段,接下来还需思考如何吸取美国崛起到衰落的经验等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的演讲题目为“‘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他谈了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的基本认识,并指出三大战略的目标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形成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在详细介绍了交通运输先行发展的经验、运行规律、能级差异后,汪鸣提到,目前交通互联互通主通道已然形成,建设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国内交通发展为“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积累了经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的以“‘一带一路’下的四川发展”为题作了演讲。李后强用十张体现四川重要性的图片为引展开了话题,并从机遇、挑战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李后强谈到,目前四川发展面临着全方位开放变四川为开放前沿的机遇、最高强度投资改善四川发展条件的机遇、互补性合作推动四川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的机遇、基础设施升级推动四川旅游大发展的机遇、开放度提高倒逼四川市场化改革的机遇。“挑战中潜藏着机会,关键是看怎么应对”,他提出了针对困难的解决办法,包括:预研先行、培训先行、民间先行、国内先行、产品先行、高铁先行。

 

 

    “六百多年前的今天,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着二万七千多人的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下西洋’的远航。”学校校长徐飞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引出了以“交融互鉴 包容发展”为题的演讲。“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沿线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财富。“一带一路”建设是古代丝绸之路在当代的精神延续,也是各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扩展。追本溯源,“一带一路”新时代的建设发展,需要我们从共同的丝路精神中汲取营养。他认为,社会发展源于贸易互通,贸易互通推动文化交融,文化交融促进民心相通。他旁征博引,以大量中西历史事实为例,总结了古代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致力于构建 “商贸圈”、“文化圈”和“朋友圈”。最后,他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建立这三个圈子:以道路联通为先导,打造一带一路“商贸圈”; 以共同进步为宗旨,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圈”;以包容发展为目标,建设一带一路“朋友圈”。

 

 

    本次论坛还包括“一带一路与通道建设”“东盟合作与互联互通”等论坛。国内外学者专家围绕相关论题,畅所欲言、交流意见、碰撞智慧。比如,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武雅斌作了“从新型智库建设角度看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波兰罗滋省及罗滋市政府驻成都局代表处首席代表柯丽梅以“新丝路:联系中国欧洲的快捷线”为题作了报告;日本法政大学教授李瑞雪则分享了题为“日本与东盟及该地区的物流”的报告。( 摄影:赵奇 鞠红伟)

 

 附:

 

在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顺洪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教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铁高峰论坛,聆听智者的声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畅享学术的盛宴。我代表本次论坛的共同主办方之一的西南交通大学、代表徐飞校长,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莅临论坛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大家简称的“一带一路”,引起了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一带一路”战略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一路一带”的政策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与“一带一路”高度契合的就是“高铁走出去”战略,中国高铁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器。我今年9月访问美国和加拿大的时候,所到之处所有华人无不为中国高铁的发展而高兴而自豪。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实现历史性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一张重要名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拥有119年办学历史,而且交通特色非常鲜明的高等学府,自其创建之初就以培养铁路建设急需的人才为宗旨,在跨越3个世纪的办学生活中,牢记教育兴国、以路报国的历史使命,有力地支撑了中国铁路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国家复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学校在原国家铁道部,现在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家轨道交通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陆地交通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六大国家级平台,以及一大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基地。依托这些创新平台,我们坚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有关高速铁路技术和关联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西南交大已经成为中国高铁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高铁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乘着“一路一带”战略的东风,西南交通大学将继续为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然,作为中国高铁的规划、实施与承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无疑是中国高铁发展的最大实践者和最大的推动力,无疑也是最大的贡献者。西南交通大学以及广大的铁路工作者,对铁总和国家铁路局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崛起的担当和努力,发展中国高铁的精神深感钦佩,我们也衷心地希望铁总、国家铁路局能继续领导、带领我们在高铁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大、更多、更好的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教授,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正处于将强未强的局面。同样,中国也只是教育大国,而不是教育强国。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也要有高度的自信。我们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推进好,推动好一带一路战略,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教授在这次论坛上贡献自己的智慧,祝愿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交融互鉴 包容发展

 

——在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徐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六百多年前的今天,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的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下西洋”远航。今天我们在此聚首,延续郑和联通世界的梦想,聚焦“丝路经济带”的当代发展,为“一带一路”和中国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各抒高见。

 

    当年“郑和下西洋”与当代“一带一路”都是国家战略行为,都表达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包容发展的强烈渴求。实际上,中国同沿线各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秦朝的“徐福东渡”及西汉武帝的七次巡海首开先河。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张骞开辟的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绫、缎、茶叶、瓷器源源不断输向中亚和欧洲。这条贯穿亚欧的东西大道,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誉为“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连接印度、东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的海上通道。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经云贵通往南亚的“茶马古道之路”,经新疆通往中亚、西亚、波斯湾和地中海的“沙漠丝绸之路”,经蒙古和俄罗斯的“草原丝绸之路”,经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今天,这四条通道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合作通道。这些通道突破了大漠戈壁、高原雪山和大海汪洋的地理界限,通过沿线各国的商品流通、人民交流和文化传播,逐步形成一个跨越亚洲、欧洲和非洲的经济文化联系体。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沿线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财富。“一带一路”建设是古代丝绸之路在当代的精神延续,也是各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扩展。追本溯源,“一带一路”新时代的建设发展,需要我们从共同的丝路精神中汲取营养。

 

    一、社会发展,源于贸易互通

 

    回溯历史,丝绸之路得以开拓的起因和持续动力在于商品贸易。与贸易相伴的,是文明交流和社会进步。瓷器是丝路上一宗重要的商品,凡尔赛宫、美泉宫等昔日欧陆王室宫廷,都陈列着来自丝路贸易的精美中国瓷器。从荷兰代尔夫特、德国迈森到法国塞夫勒,中国瓷器催生了欧洲瓷器,亚欧大陆两端的文明在此共鸣。稍晚创作于英国的骨瓷,作为一种全新品类回流中国,反过来又推动了中国瓷器的新发展。“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经贸互通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将亚洲、欧洲、非洲沿线经济体的资源、物产、技术播散开来,推动了各要素流动,最终实现经济绩效增长和社会福利提升。

 

    冶金技术、养殖技术、纺织技术,以及交通工具和烹调手段的进步与传播,促进了沿线经济体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反之,孤立的文明只能错失文明发展的大好机遇。中国明朝的禁海令、清朝的闭关锁国,人为阻断与外界的交流联系,固守所谓简朴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农业社会,白白断送社会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和局势,导致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直到近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贸大循环体系,才得以奋起直追,重新回到经济大国之列。

 

    二、贸易互通,推动文化交融

 

    通过丝路贸易带来的新资源、新物产和新技术,一旦融入自身文化肌体,就成为内在生长的基因。四川雅安蒙顶山西汉皇茶园,是世界上最早栽种茶树的地方。唐朝中叶,僧人最澄将茶引种日本。稍晚,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也引种成功。来自中国的茶树和种植技术与当地水土、气候相融,产生了高品质的茶叶。

 

    随着茶叶输出的还有中国的茶文化,各国吸纳了中国的饮茶习俗并形成本土特色。中国茶融入不列颠,变成了英式红茶和下午茶传统;融入马来西亚,有了谓之“飞茶”的拉茶;融入日本更产生了著名的茶道。曾经囿于一隅的中国茶文化,如今伴随着缕缕沁人心脾的茶香散播各国,形成了风行于世而各具特色的茶文化。

 

    三、文化交融,促进民心相通

 

    隋朝王通有言:“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交流起步于器物贸易,逐渐扩展至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但是,要实现从交流到交融,首当其冲的是要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文明互鉴、包容发展的社会根基。

 

    成都的大慈寺是唐朝高僧玄奘受戒之地。玄奘经丝路出塞,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长途跋涉五万余里,途经甘肃、新疆、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和印度,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多地学习佛经。回国后玄奘与其弟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佛经翻译工作,弘扬佛法,使佛教智慧在中华大地入土生根。佛教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支中的重要一支,还促成了北宋时期汇融儒道释理学的产生,并成为儒学的新形态,从而开辟了中国文明进程的新时期。

 

    同时,玄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全面介绍亲身游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之山川形胜、物产习俗和文化风貌,增进了当时民众对西域各国的了解,促进了跨文明的民心相通。玄奘以其一人之力,发宏愿弘佛法,使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不仅生成了中国佛学,更促成了儒学的自新,从而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层架构。在沟通民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玄奘式的精神使者,更需要多个组织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源于商贸互通,商贸互通推动文化交融,文化交融促进民心相通。由此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致力于构建 “商贸圈”、“文化圈”和“朋友圈”。

 

    四、以道路联通为先导,打造一带一路“商贸圈”

 

    我们的先辈,在千百年前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穿越高山、沙漠和海洋的阻隔,打通亚欧东西商贸通道,实现物产、资源、人员的稳定交流,铸就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既延续了古代丝路商贸交易和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也面临着新的现实需求与挑战。

 

    从中国内部需求看,丝路“商贸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面临国内产能过剩、资本过剩的“双剩”局面,急需开拓海外市场。从外部需求看,“一带一路”上除了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富余的资本和产能,特别是先进可靠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装备,恰好是这些国家所需。这种天然的供需关系,是一带一路“商贸圈”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一带一路“商贸圈”涵盖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面对如此庞大的经济总量和稠密人口分布,要实现一带一路“商贸圈”的货畅其流,作为大运量高速度的铁路交通,无疑是最现实、最经济和最可靠的选择。中国高铁在工程建造、高速列车、系统集成、运营管理全产业链,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和成熟的管理体系。2015年建设中的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更是创造了600km/h整车滚动振动台架试验的世界记录。近两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亲自推动下,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的名片,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先行官”。

 

    目前,六大经济走廊和九条出国通道规划,已搭建起一带一路“商贸圈”的实体架构。中巴、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以及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6大“经济走廊”,基本构成丝路经济带的陆地骨架。其中,“中巴走廊”注重石油运输,“孟中印缅走廊”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走廊”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蒙俄走廊”偏重国家安全与能源开发。国家交通部规划的中-老-泰、中-蒙、中-俄、中-巴、中-吉-乌、中-哈、中-塔-阿-伊、中-印、中-越等9大“一带一路”交通重点项目,基本构建了对内连接运输大通道、对外辐射全球的丝路走廊。

 

    五、以共同进步为宗旨,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圈

 

    “丝路经济带”发展应以共同进步为宗旨,强调包容性,同时注重寻找寓于差异性、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以形成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文化圈”和不同文明的共生共荣。欧洲一体化进程是民族国家产生以来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典范。其发展到目前的程度,不仅出乎世界各国意料,也大大超越欧洲各国政治家想象。欧洲一体化从最初二战后的“舒曼计划”、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到欧洲共同体,再扩大到如今的欧洲联盟,涵盖了28个会员国,24种官方语言,约5亿人口。

 

    这28个会员国,包含具有明显“大陆型”特征的法兰西文化、“海洋型”特色的不列颠文化,以及具有“极其保守又特别先进”特点的德意志文化等多元文化。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又具有统一的“欧洲意识”。“民族主义”与“欧洲意识”的有机结合,使欧洲联合思想最终得以付诸实践。前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欧共体就是“思想和文化的结晶”。

 

    从文化差异性看,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于欧洲各国,但在绵延百年的一体化进程中,欧洲各国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对民族主义的克制,值得我们在构筑一带一路“文化圈”过程中学习借鉴。一带一路“文化圈”虽然涵盖世界三大宗教、五大文化体系,但这些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交往中不断交流融合,其核心价值具有同一性。如儒学文化强调“仁者爱人”,基督教倡导“全心全意”、“爱人如己”,佛教宣扬“自度度人”、“普度众生”,印度教讲“不害”,伊斯兰教《古兰经》要求人们“亲近近邻、远邻”。“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但在根本的价值理念上并无本质差异,这是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圈”的文化基础。《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民族自信,也需要文化共识;既要文明互鉴,又要文化交融,以此消除疑虑,实现不同文明体的共同发展。

 

    六、以包容发展为目标,建设一带一路“朋友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英国首相卡梅隆时谈到,“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源于古丝绸之路但不限于古丝绸之路,范围上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丝绸经济带包括40多个国家,上百个民族。在文明形态上,涉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等多种文明;在宗教信仰上,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发展程度上,涵盖了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建设这样一个“朋友圈”,包容发展是唯一正道和不二法门。

 

    在人类文明史上,包容性文化起源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社会,在其国际关系史中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即以“性恶论”和不容“异类”为特点的霍布斯文化,以“生存和容许生存”为道德基础的洛克文化,以及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道德准则的康德文化。杀戮与被杀是霍布斯文化下的国家关系特征,竞争与合作构成洛克文化国际关系准则,法治是康德文化的规范性基础。正是基于欧洲各国对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的普遍认同,欧洲才成为开启一体化进程最早的区域。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怀诸侯”、“柔远人”,道家的“不争”,墨家的“兼爱”、“非攻”,兵家的“慎战”、“衢地合交”,都融汇成“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400多年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旅居中国30年后感叹道,“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就是一个世界”。其实,这并非利玛窦对中国的溢美之辞。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现代地理意义上的国家观念,“中国”是文化概念上的“天朝上国”,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包容性。

 

    这一理念影响下形成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体现着“求同贵和”的理性光芒。因此,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绝不是一个新时期的“朝贡体系”,而是在充分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彼此交融与互相学习的“朋友圈”。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明,使其均享有平等、共生、自由的发展机会,这是包容性发展的精髓所在。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

 

    今天,历史与现实在成都这座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上交汇。“一带一路”承袭古代丝路的繁盛余辉,绽放出璀璨的当代光彩;中国高铁延伸遥远回响的悠悠驼铃,承载起沟通沿线各国风土民心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丝路经济带”的共同繁荣,携手担当,共谋发展;继往开来,走向大成。

 

关闭